老紫泥是黃龍山紫泥系,是80年代煉制陳腐至今,存世量有限。燒成后外略紫、內微紅,是喜愛老壺純樸無華的壺友最佳之選。
老紫泥特點:泥色成熟穩重、端莊肅穆,作品大小皆宜,呈棕紫色調,養成后壺身素凈,拙樸之中有渾圓氣象。
老紫泥窯溫:約1180度。
老紫泥收縮比:約11%。
一直有個概念“原礦老紫泥”,“原礦”的說法,主要強調泥料未經過拼配,是純料。那么“老紫泥”的“老”,是指什么呢?
“老”與“嫩”
平常所說的泥料的“老泥、老料”,有兩種概念,一種是與“嫩”相對:
所謂“老”,是指“砂性重”的礦料,其石英顆粒多,成泥后用于制壺,成型難、燒結溫度高。
“老”與“新”
另一種概念是指泥料在陳腐期上區別,與“新”相對。
陳腐期長的泥俗稱“老泥”,制坯時可塑性相對高,燒成后色澤相對溫潤,短期泡養即光潤古雅;陳腐期短的泥俗稱“新泥”,制坯時可塑性相對低,燒成后色澤相對澀滯,長期泡養亦干澀沉悶。
泥料的陳腐期,在某種意義上說是越久越好,但陳腐期太長的泥,在制壺前需重新回煉。
陳腐亦稱“陳化”,俗稱“睏料”、“睏泥”,古稱“養土”。陳腐并不是單純的“長時間放置”,而是把濕泥塊放入不透日光、不通空氣的窖窯或陶缸內,還要控制一定的溫度和濕度,以利于腐植酸的生成和發揮。
陳腐時間大多需12個月才能成為水分均勻分布、有機質充分分解、可塑性增強、成型不易開裂的“腐泥”,俗稱“生泥”。
生”與“熟”
陳腐發酵了的泥叫做“生泥”,“生泥”還得由老師自己在泥凳上加入以前制坯剩余的“熟泥頭”后,再多遍錘煉,才能成為可供制壺的達到理想可塑性和均勻度的“熟泥”。
所以,有時候我們覺得一把紫砂壺的成型僅僅只是幾天,甚至幾小時的時間,但其背后,卻是數年的用心。